fbpx

想報名的活動 0

醫生專訪 Tag

李智仁醫生

免疫療法的療效與副作用,成年長虛弱的肺癌患者的治療新選擇 | 李智仁醫生

那些患者適合免疫治療? 肺癌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分別是女士68歲,男士70歲,言下之意即是有大約五成的病人都是超過68至70歲。就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來說,如果有合適的標靶藥,標靶藥治療就會成為首要治療選項,其次才會考慮化療或免疫治療。撇除了標靶治療的那些病人,其他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可參考免疫治療與化療的療效與副作用,再與主診醫生判斷作哪種治療。   免疫治療和化療的原理與副作用 化療原理是殺滅生長速度較快的細胞,但當化療攻擊癌細胞的時候,亦有可能會殃及一些分裂速度亦比較快的正常細胞,例如生長毛髮的毛囊細胞、造血的骨髓細胞、消化道細胞等等,所以化療期間會出現各種白血球 或 血小版降低、脫髮和口腔潰爛等副作用。若然病人本身身體很虛弱,便很容易受其他細菌感染,一旦受感染而身體的抵抗能力不足,就很容易出現生命危險。   相反,免疫治療跟化療的運作原理則截然不同。免疫治療原理是透過激活或加强人體自身免疫系統辨認癌細胞的能力,令自身免疫系統能夠重新辨認和攻擊癌細胞;而且過程中對正常細胞的影響相對較少,因此副作用相對較輕微。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一般來說都是跟免疫系統有關的。常見的例子:皮膚有機會出蕁麻疹,又或是肝酵素或者甲狀腺等指數升高。這些副作用一般不太影響到病人的生活。例如肝酵素、甲狀腺指素等升高了一點,一般都會先觀察,如非必要都不需開藥。至於皮膚問題,塗一些藥膏或者吃藥也都能幫助減輕情況。 雖然較嚴重副作用都可以發生,但機會比較微。   如何減輕或者處理免疫治療的副作用 重點就是我們醫生要時刻留心病人的身體狀況,加上參考病人的過往病史,醫生可以幫病人預先做相關預防措施:例如皮膚開始出現一些紅疹,便早一點開藥膏或是口服藥給病人;定時檢查肝酵素、甲狀腺指數等。目的就是在副作用變得更嚴重前及早處理。   除此之外,教育病人關於免疫治療一些比較獨特的副作用情況也相當重要。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大多涉及免疫系統例如病人肚瀉,他可能會以為只是吃錯東西肚痛,但其實有機會是免疫治療副作用之一的腸炎。所以作為醫生,必須教育病人:首先要排除這個情況不是一個免疫治療的副作用,接著才想其他的可能性。因為我們只要錯過了一件事情,病人的身體狀況就會有機會惡化。其實免疫治療很多副作用都可以及早發現並及時處理,就可以避免發展至嚴重副作用而影響病人生命危險。我們醫生有必要提高病人的警覺性,讓他有什麼情況都報告給我們聽,防患於未然。   最後,免疫治療的療效理想,而其副作用亦較輕,比較不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因此能保持病人的生活質素。在免疫治療的年代,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如果是不適合用標靶治療,除了傳統化療外,免疫治療無疑是一個新選擇。   醫學資訊由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李智仁醫生提供 M-HK- 00001501 Valid until 02/02/2026 or until change is requi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whichever comes first.   延伸閱讀: 【肺癌治療】肺癌治療不限於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肺癌病人新選擇 | 楊善如醫生 【肺癌治療】免疫療法的療效與副作用,成年長虛弱的肺癌患者的治療新選擇| 李智仁醫生 【肺癌治療】公私營合作把握診斷時機增加肺癌存活率 | 丘德芬醫生 【肺癌治療】公私醫療共融:實現最佳癌症病患照顧與治療策略|李兆康醫生   除非特別說明,否則此處引用的連結和所有其他連結均指向可公開訪問的網站,僅供參考用途。 連結網站非由肺活亮平台營運或控制,肺活亮不會對其他網站上提供的內容負責,並且不會對閣下訪問和使用此類連結網站而承擔任何責任。...

遠離癌症找出新「日常」!早期肺癌術後康復攻略

許多肺癌患者總擔驚受怕,確診後連吃甚麼也要猶豫一番,生怕一不小心便會讓癌症捲土重來;誰知,要對抗癌症,最重要的其實是飲食均衡。試想想,要有足夠的軍火,才能讓身體這一緊密運作的軍隊擁有對抗癌症的力量!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送來一支強心針——近年醫學進步,隨治療早期肺癌患者的藥物越多,患者的癒後情況也會越好,不必終日受怕。   舉步可放心 術後傷口痕癢或疼痛均屬正常,只要定時更換紗布、時刻保持傷口清潔乾爽便可。但如果疼痛持續超過一週,便有可能是傷口感染,應及早尋求醫療協助。患者也須定期覆診,初時通常為一個月一次、之後為三個月至半年一次,以觀察康復情況及是否有復發的症狀。   患者也不必有「步步驚心」的錯覺,畢竟要令體魄強壯起來,才有利於抗癌。所以,患者可每天輕度運動,如散步、緩步跑等,但應儘量避免長跑、球類活動等劇烈運動。此類運動需多耐心一些、待身體完全康復,才可進行。   「三管齊下」防復發 早期肺癌雖然治癒率較高,但復發的機率亦不容小覷,所以醫生一般會建議復發風險較高的肺癌患者採用術後輔助治療,尤其第二期或以上的患者,多會建議以化學治療作抗癌的「第二戰線」。不過,研究顯示即便完成化學治療,仍有不少患者癌症復發。因此,醫生會根據患者肺癌的類型、期數及個人體質決定其適合哪種輔助治療,務求徹底剷除癌細胞。而近年亦出現最新的術後護理方式——完成術後化療,患者亦可再接受免疫治療,這道「第三戰線」也已被納入國際醫學指引中。   若是以上述的戰線「三管齊下」,副作用在所難免。幸好,普遍的副作用皆可被一一擊退。若患者術後感到疲勞,可多休息並攝取營養豐富的食物,使體質慢慢康復。若皮膚發癢,醫生一般會處方類固醇藥物;也有患者出現荷爾蒙失調的情況,醫生則會根據其身體狀況處方藥物以平衡荷爾蒙。可見,各種副作用皆有其對應的戰備,所以患者在治療期間有任何不適,都應立即告知醫生,以便作出適當治療。   開懷有如良藥 患者康復後可能依舊惴惴不安,常擔心癌症復發——這種感受是正常的,但身體亦已為健康作戰了許久,若此時不稍作寬心、要等到何時呢?所以,患者其實不必終日驚懼,有壓力時可多向身邊的人表達感受、抒發情緒。另外,做運動活動身心,也可助減壓。最重要的,是保持心境開朗、避免負面情緒,因為情緒和健康之間的聯繫極其緊密。   醫生的勉勵良言 現時,坊間有很多癌症機構、病人互助組織等提供癌症治療資訊及專業支援。若有需要,患者可多接觸這些機構,切忌自己默默承受壓力。   放眼一看,社會上同路人不少,大家可互相支持、分擔憂愁,抗癌路上便會輕鬆許多;且癌症治療技術越發先進,患者可容繃緊的身心歇下來,在新的「日常」中重新感受生活。 ▲醫學資訊由臨床腫瘤科李兆康醫生提供 完整專訪影片: M-HK-00001355 Valid until 15/09/2025 or until change is requi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whichever comes first....

預防復發提前部署 認識早期肺癌最新護理標準

早期肺癌患者完成手術後,雖然痊癒率頗高,但亦不能輕易鬆懈。皆因有研究顯示,患者在完成手術及化學治療後,依然面臨一定程度的復發風險。   臨床腫瘤科專科蘇子謙醫生建議肺癌患者可以於完成手術及化學治療後,根據身體狀況再進行額外的輔助治療,嚴謹做好把關防守,以鞏固治療效果及降低癌症復發風險。   術後輔助治療 築起防線防復發 雖然手術切除腫瘤可有望根治肺癌,但部分患者仍有很高的復發風險,當中以第二期及第三期的患者尤甚,此類患者或需接受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   輔助治療是指患者完成手術後採取的額外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蘇醫生指出雖然手術過程中已經將肉眼可見的腫瘤切除,但狡滑的癌細胞仍有可能躲藏於身體比較隱閉的地方、甚至血液中。因此術後輔助治療的作用是消除這些殘留的癌細胞,降低癌症復發的機會。   國際指引更新 更能有效鞏固療效 蘇醫生表示當醫生為患者選擇額外治療時,需要從多方面分析其益處及壞處,方可挑選出最為有效的術後輔助治療方法。益處的重點當然就是該治療能否達至鞏固療效的目的,而腫瘤的大小及癌細胞有否轉移至局部淋巴位置都可作為判斷的依據。如癌細胞有轉移的跡象,採用化學治療的益處便較大。另外醫生亦會評估患者的體質,如年齡、肝腎功能等,以判斷患者能否承受治療及其副作用。   目前,為合適的患者進行術後輔助化學治療已被證實有助降低癌症復發的機會。而現時亦有更多國際指引建議患者可以再進一步接受輔助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更能有效鞏固療效:若患者有EGFR病變腫瘤,可持續服用標靶藥物一段時間;若患者的腫瘤PD-L1表達水平較高,則可以接受免疫治療。   術後化療再接免疫治療 不同的作用機能激發協同效應:   一用手術:將肉眼或檢查可見的腫瘤切除,包括附近氣管、肺部組織相鄰的淋巴轉移等位置   二用化學治療:消滅藏身於血中遊走或肺組織附近未能被檢查發現的癌細胞   三用免疫治療:抗癌的關鍵在於善用身體的免疫力—特別是T淋巴細胞來控制腫瘤。然而腫瘤細胞會發出虛假信號來欺騙淋巴細胞,令淋巴細胞無法分辨腫瘤而作出攻擊。透過免疫治療阻斷腫瘤的虛假信號,可重新激發免疫細胞發揮功能,進行全身搜查癌細胞並作出攻擊   蘇醫生指出這三種治療手法互為犄角,在合適的患者身上可產生協同效應,鞏固療效,現時亦已納入國際醫學指引。   接受多重治療後 需多加注意身體狀況 蘇醫生指出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一般較為輕微,亦多有方法舒緩,建議患者多注意身體的變化及狀態,與醫生攜手應對。   部分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可能會感到身體疲累,只需要休息數天便可恢復。另外若出現皮膚出疹或痕癢,亦可透過服用輔助藥物減輕症狀。有一至兩成患者可能會出現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指數過低或過高,患者可以服用輔助藥物去除副作用。一般而言,都無需因以上徵狀停止免疫治療。不過,各個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不盡相同,蘇醫生建議患者若於接受免疫治療期間出現任何不適,都可向主診醫生查詢。   醫生的勉勵良言 隨著醫學發展,早期肺癌患者的復發率已大大改善。假若不幸患上肺癌,合適的患者應先接受手術治療,再進行化學治療。某些患者亦可再接受進一步的鞏固治療,包括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一般而言,完成這一系列治療後已經可以改善復發率及提升存活率。   蘇醫生寄語:「大家千萬不要畏疾忌醫,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醫學資訊由臨床腫瘤科蘇子謙醫生提供 完整專訪影片: M-HK-00001354 Valid until 14/09/2025 or until change is requi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whichever comes first.  ...

早期肺癌手術後 = 一勞永逸?術後輔助治療防復發

近年手術治療技術越發成熟,不但安全有效,更是有望根治早期肺癌的主要進程。不過單靠手術取得勝利後,是否就代表無後顧之憂?心胸肺外科專科孫漢治醫生提醒,復發風險較高的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洽,於術後再接受輔助治療。   根治早期肺癌 首選手術 就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而言,手術切除一般是最理想的治療方式,皆因有機會徹底拔除病灶。手術適用於所有第一、二期及部分第三期患者。若術前檢查期間發現患者的肺或心臟功能較弱,醫生則會考慮為其施行較小型的手術。但若患者完全不宜接受手術,醫生會將其轉介予腫瘤科,考慮施行藥物或放射治療。   以多樣應萬變 隨醫學科技越發精細、治療肺癌的招數層出不窮,手術也細分為多種。以往「肺葉切除」是最標準的手術形式,然而由於近年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興起,許多患者得以於早期確診肺癌,常見的手術類至也為之一變。   根據近年世界大型研究指出,若外圈型肺癌腫瘤小於兩公分、或具磨玻璃影表現,施行肺段切除與肺葉切除的成效相若。換言之,早期肺癌患者可接受肺段切除,以減少切除組織並保留更多肺功能。若肺癌腫瘤較大,肺段切除可能不足以拔除病灶,患者或須切除兩邊肺葉,甚至切除一邊肺部。   肺癌面貌之多不能盡舉,故醫患迎戰敵手時,須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考慮多種良策以應對。   手術技術開新河 傳統的肺癌手術須「開胸」,會造成長約一尺的傷口。隨醫學屢見突破,如今的肺癌手術大多以胸腔鏡輔助。手術中,醫生須將胸腔鏡置入患者胸腔,然後從屏幕觀察胸腔內部,並一邊施行手術。最新的「單孔胸腔鏡肺癌切除手術」只須造成一個傷口,且傷口較小、痛楚輕、流血少,可幫助患者快速康復。接受微創手術後,約八成患者可於三日後出院、又約九成可於四日後出院,可見康復之快。   術後須留意 完成微創手術後,患者通常可於翌日下病床,出院後外出、走路、上下樓梯皆無礙。然而術後兩星期內,患者仍須盡量避免劇烈運動,並須因應自身情況,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大部分患者出院後都毋須服用止痛藥,患者若於術前一直服用其他長期藥物,術後一般可繼續服用,惟慎重起見,應與主診醫生商洽術後用藥事宜。   術後可高枕無憂? 然而,即便已經完成手術,也不代表可自此高枕無憂,因肺癌仍可能捲土重來。越早期的肺癌復發風險越低,第一期肺癌的復發機率約百分之十五、第二期約百分之三十、第三期則約百分之五十。   因此,為避免狡詐的癌細胞餘燼復起,完成手術後,第二、三期患者仍須配合輔助治療,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及放射性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另外,腫瘤經切除後都應進行基因測試,檢查是否帶有基因突變;若有,便可選用合適的標靶藥物。患者亦可接受免疫治療測試,並觀其是否奏效。   醫生的勉勵良言 孫醫生言,現下流行的手術極微創、痛楚小、安全且康復速度很快;故確診早期肺癌,並須接受手術的患者大可寬心。近年亦有國際醫學指引建議合適的患者在完成手術及化學治療後可以再接受免疫治療作鞏固治療,詳情可與你的主診醫生商討。 ▲醫學資訊由心胸肺外科孫漢治醫生提供   完整專訪影片: M-HK-00001318 Valid until 20/07/2025 or until change is requi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whichever comes first.  ...

擺脫「發現肺癌=中晚期」宿命 認識早期非小細胞肺癌

香港每年約五千宗肺癌新症中,約七至八成的個案已不屬於早期階段,原因是早期肺癌沒有明顯症狀,令患者難以察覺。只有少數患者較幸運,能於早期察覺異樣,如腫瘤影響氣管導致出現咳嗽或其他呼吸系統症狀,才得以病向淺中醫。   呼吸系統科專科林冰醫生指出,若能以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為肺癌高危人士進行篩查,有助降低肺癌死亡率達2成或以上,相比傳統X光檢查更為有效。   高危一族更應提高警覺 肺癌由於缺乏早期病徵,令人感覺猶如「隱形殺手」。部分人士更是高危一族,更加需要提高警覺及定期進行篩查。肺癌的高危一族包括以下人士: 吸煙者 曾經吸煙但戒煙年期未滿15年 年齡介乎50至75歲 非吸煙者,但有肺癌家族史   低劑量電腦掃描 有效揪出早期癌變 說到肺癌篩查,相信不少人最先想到的是肺部X光檢查。然而林醫生直言,單靠一年一次的X光檢查作為早期肺癌篩檢的作用不大。若想透過X光檢查發現腫瘤,平均來說腫瘤要達至3厘米,届時已非肺癌的早期階段。   若想抓緊治療肺癌的黃金時刻,接受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可達至更精準的效果,有助降低高危人士的肺癌死亡率達2成或以上。而且檢查過程也是簡單輕鬆便可完成。受檢人士只需躺在床上,聽從醫護人員的指示「吸一口氣並忍著,掃描一下便完成,期間只需30至45秒,亦無需注射造影劑」。林醫生續指,低劑量電腦掃描利用技術得出的一片片斷層影像,可避免影像重疊的問題,加上解像度比X光檢查高出數倍,即使是2、3毫米的結節亦可被發現。   就目前最多的數據反映,低劑量電腦掃描的幅射量並不大、亦不會帶來長遠壞處,林醫生建議高危一族可每年接受一次低劑量電腦掃描,降低肺癌風險。   越早發現 治癒率越高 篩查,是有效對抗癌症的「利器」之一。越早診斷出肺癌,便可及早開展治療,提升治癒率。林醫生指出,不同肺癌期數的治癒率相距甚遠,例如1A期肺癌完成手術後,約9成患者5年後可如常生活;但若發展至3A期,5年後的存活率則約為一半,再一次強調了及早篩查的重要性。   提防復發 術後措施不可少 早期肺癌的患者雖有較高的治癒率,但亦伴隨著復發風險。林醫生直言若然患者先前患上肺癌,代表他們的基因在對抗這種疾病時比較弱,所以即使康復後亦不可以撒手不管。因此建議患者需要定期接受電腦掃描,緊密監察,務求即使不幸復發,亦能及早發現並接受相關治療。   近年亦有不少研究顯示,某些合適的患者若在手術後進一步接受鞏固治療,可帶來更多長遠的好處。鞏固治療有不同方式,例如可在手術後進行化學治療,接著再進行免疫治療;若發現患者的腫瘤帶有某些基因突變,亦可在手術後服用一段時間的標靶藥物,為治療帶來正面效果。   醫生的勉勵良言 近年治療肺癌的方法有很大進步及突破,即使患者診斷出肺癌,亦無需過份擔憂。現時新式的治療方法可為患者帶來更多長遠的好處。即使無法接受手術治療,亦有其他治療選項。   林醫生寄語:「現時有不少醫學研究在進行當中,希望未來能為患上早期、甚至晚期的肺癌患者帶來更多好消息。」   ▲醫學資訊由呼吸系統科專科林冰醫生提供   完整專訪影片: M-HK-00001317 Valid until 20/07/2025 or until change is requi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whichever comes first.  ...